五、两县都因盐而发达
如果说,要给犍为县找一个巴蜀之内的“好朋友”,数来数去,非富顺县莫属。为什么呢?
第一,两县地理位置十分接近,同居川南,都处在“威西盐矿”范围,自然环境、风土人情类似。
第二,两县的历史,特别是产盐的历史都十分悠久。犍为县可以明确到秦代,而富顺县则可以上溯到西汉,东汉的崔骃《博徒论》提到“江阳之盐”,可谓彼此彼此。
第三,两县都曾经因盐而发达,获取了“金犍为”和“银富顺”的美名。这种美名,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乱取的,需得到当世人的认可;如果不实,必遭取笑“不知天高地厚”。
第四,两县都曾经因盐而分裂。产盐的地方就意味着富裕,这是人们的公论;而一旦划出,就是重大损失。今天的乐山市五通桥区是1951年从犍为县划出的,面积近五百平方公里(另外划出的还有井研县的王村、马踏等地)。而富顺县早在1939年,就划出产盐之地自流井,与从荣县划出的东部贡井,合并成立了当时四川省的第三个市———自贡市。于是乎,风头一时无两的一“金”一“银”两县,顿时成为农业大县。第五,至今两县都以一“金”一“银”为荣,如两县的县志等官方文书、新闻报道等用此称谓的比比皆是。犍为县打“金犍为”的牌自不待言,又如《巴蜀史志》2017年第1期刊载的刘刚《追本溯源话富顺》也言:“这一行政区域有‘银富顺’的美誉。”
第六,“金犍为”和“银富顺”的说法曾经广为流传。从专业的角度讲,盐史专家鲁子健著《古今沧桑话川盐》载:“自此,犍、富两厂盐日盛一日,黔引皆自两厂采配,时有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之誉称。”《毕节地区志·盐业志》也载:“到1947年,五通桥共有卤井5805眼、灶935户,年均产盐达5万吨,最高年份达6万吨,直接、间接依靠盐业为生者达6万余人。‘金犍为、银富顺’,(金犍为实指五通桥,银富顺实指自贡)。”
周国荣编、1982年出版的《中国钻探发展简史》载:“当时的四川各州县中,尤以犍为县和富顺县的盐井为多,有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的称誉。”
宋久成主编、2013年出版的《千年古县概览》载:“以后,自流井盐业日趋繁荣,富顺成为在四川境内的首富之区,有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的说法。”
对于“金犍为,银富顺”的说法,富顺人是怎样看的呢?
《富顺文史资料选辑》第8辑载:1935年时,“更因盛产盐、米,致有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的美誉,却连一所完全中学都没有……”
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、1985年印的《富顺县地方概况》载:“清朝后期全县有水陆集镇74个,加上农业生产亦颇发达,富饶冠于川中而有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之誉。1939年民国政府将县西自流井盐场划设自贡市,富顺遂成为一个纯农业县。”
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、1993年出版的《富顺县志》载:“成为四川物产丰富、人口最多的富庶县份,有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之誉。”
六、富顺人不愿屈居第二
应该说,富顺县对于“金犍为,银富顺”的说法,正如成都面对“扬一益二”的说法一样,心里是有些矛盾的:一方面,无论金或银,都是数一数二的,这是其他县没有的光荣,当然乐得广为宣传;另一方面,谁都希望自己得“金”,就像奥运会上的金牌那样有最重的分量,加上有一段时间富顺县的盐产确实大过了犍为县,所以不愿“屈居第二”的想法更加突出。
验证这一想法的,是一个富顺籍的文化名人陈铨。陈铨(1903年~1969年),出身于知识分子兼商人家庭,1921年8月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。1928年8月出国,先后留学于美国、德国,学习哲学、文学和外语,结业后赴美国留学阿伯林大学,获硕士学位。留学期间接受了尼采哲学的影响。1933年在德国克尔(Kiel)大学获博士学位,博士论文探讨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,是中国文学研究中较早出现的重要比较文学论文。1946年8月到上海,执教于同济大学。1952年至病逝一直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。他在文艺特别是小说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。
他出生于富顺县城的盐井街,自幼听惯了“金犍为,银富顺”的说法,自然对“金银之争”比较敏感。他外出后,时时对家乡充满感情,在长篇小说《天问》里他写到:
“富顺县在四川的南部,沱江的下游,管辖了一百多个乡场,四川产盐最多的地方自流井,也在它的境内,所以在四川总算几个大县中之一了。……居民有钱的甚多,所以四川有句旧话说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,其实平心而论犍为比富顺实在是差得多,关于这一称呼,曾经引起富顺城许多人不满意,如像张老板就是不满意中的一个人”。他提到了“富顺城许多人不满意”这句口号,接着他又写到:
“(民国初期)战争更激烈了;土匪也‘拉肥猪’了;田赋预征十多年了;自流井的盐也运不走了;有钱的人一个个都倾家破产了,贫穷的人饿得来只有吃一种土泥,美其名曰‘仙米’了。自由赐给富顺县人民这样多好处以后,富顺县人再也不敢‘夭摇’了。从前还同犍为争金富顺的名称,现在随便你叫银富顺、铁富顺、泥富顺、灰富顺、破富顺,都不理了。”
这里,分明可以读出许多富顺人对于“银富顺”一则沾沾自喜认为实至名归,二则有不服气的情绪。
“金犍为,银富顺”的响亮口号,其实不止在四川省内赫赫有名,就是在省外也是被广泛认可,甚至到了上海滩等地,如2018-04-27《申报》载:“为产盐最富之,俗以‘金犍为,银富顺’并称”。
待续
(责任编辑: 绍军)